律政人生 | 王君予:予君一诺千金重
2018-12-063240小编按:从南开英语学士到清华法律硕士,他全面发展、目标坚定;从华为法务到金诺律师,他把对于职业的热爱和对客户的真诚印刻在自己对待事业的态度中。古人都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想必王君予对于客户、对于团队的承诺更有分量,价值千金。
王君予
壹 职业规划
1.我们都知道您本科是英文专业的,也在领域内有相当不错的成绩,那么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萌生要开始学习法律的念头的?能不能大概讲一讲原因。
因为我当时觉得语言是一个工具,把它当作事业需要有一个支撑点,否则专门做翻译是比较枯燥的。学习期间,法律英语课的老师是一位执业律师,所以经常跟他聊,就觉得法律这个行业挺好的,比较自由,能够持续学习,而且维护正义。另外它还能够保护家人、保护自己,综合来看很符合我的想法,所以就一直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2.现在有一些的法律相关职业单位会偏好接纳本科是外语专业的法律硕士,那么您觉得本科那段时间的学习对您的法律工作有哪些帮助呢?
首先,现在的很多商事法律规则都是用英语来制定的,所以在学习涉外法,包括学习英美法的时候,会有一些帮助。 另外,一些涉外的法律业务是比较前端的,跟客户、境外律师交流、处理业务是需要外语的辅助的。总体来说,在涉外法律业务上,熟悉外语就会速度要快一些,质量要高一些。
3.那后来又是什么原因让您从一个成功的法务人员转到了律师行业?同样都是法律服务,您觉得这两个职业相比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我因为性格里一些因素,所以一直希望做律师,毕业之前也在北京的律师事务所实习,也拿到了offer。实际上去做法务才是机缘巧合,当时华为提供了一个挺好的平台,能够接触多国的法律和一些比较重大的案件。所以当时就想刚毕业的头几年去长一长见识,然后再回来安心当律师。当时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公司里面了解客户内部的运营,这种了解对业务是很有帮助的,可以更好地去服务客户。
至于最大区别,我个人认为在于角色定位是不一样的。法务我觉得是沟通律师跟企业的桥梁,需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和事务的背景。另外法务工作范围很广,包含一些合规、管理以及其他内容,因此他不能事事亲为去处理所有的法律服务,需要聘请外部律师去做一些工作。其他方面比如承担责任、自由度,区别也很大。
4.为什么选择了来到金诺做律师?金诺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我觉得这个最简单,因为我想要留在天津,而金诺是天津最好的。
我觉得金诺吸引我的方面很多,其中就有对律师的综合锻炼。我在北京律所的时候,律师都只从事非常窄的一方面业务,因为它作为服务全国的律所,接触各方面的业务,数量大,每个领域都非常精深。但是这种情况下对律师个人的综合锻炼就会比较缺失,比如你可能很多年都做同一个领域,并且也没有时间去更多的接触客户、接受新业务。
从特质方面说,律所作为一个人合的组织,会深深地打上创始人或者团队合伙人的烙印,比如李律师、牛律师的个人魅力就给金诺注入了更多吸引人的因素。比如说李律师一方面热爱生活关心公益,一方面做业务又非常专注;牛律师读书很多,非常认真负责,对客户的心态以及很多问题的把握非常的精准。这些都很吸引我。
贰 业务处理
1.您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新闻稿当中,印象中您在好几个企业做过有关FIDIC的讲座。其实大部分非专业的人员对它是非常陌生的,您可以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概念和在法律服务市场上发挥的作用吗?
FIDIC脱身于法国注册工程师协会的一个工程类合同模板。做工程的人员比较熟悉,基本上大型的工程都会用到它,像中国的广州的“小蛮腰”还有其他大型能源项目等,因为它对各方的权利义务的分配是比较公允的。但是在实操中的会出现一些争点,有些并不明显,因此不是特别容易把握。在此基础上,它又发展出很多合同通用的模板条款,应用到建筑、水电、能源、通信等领域。总体上说它很复杂,但是运用又非常广泛。
2.在这些讲座中,您觉得客户们的反馈对您有哪些帮助呢?
客户的反馈,主要是业务方面的。包括评审FIDIC合同在内的一切合同,实际上都是你对业务了解得越多,你对客户带来的价值就越多。但是不同业务跟相同模板融合之后,产生的化学反应非常不同。比如我们之前做电力、通讯、地下管网系统合同评审的时候,用的都是FIDIC的合同模板,但是具体内容会有差异。所以跟客户主要是交流业务,随着我对业务越来越熟悉,结合条款我就越能够帮助客户去识别风险、规避风险、整合客户需求。
3.除此之外,小编记得您还参加过“中东、东南亚能源投资法律研讨会”。那么在您服务过的一些与中东东南亚地区有贸易的客户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哪方面的呢?
我们在中国的话主要是服务一些对外投资走出去的企业,他们走出国门需要的是整套法律服务,包括从开始投资到最后收益。在其中,可能涉及到公司设立、税务、海关、采购、营销、诉讼、人力、外汇、知识产权等方方面面的法律问题。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公司都很难实现最终目的。另一方面,很多国家的法律、政策环境跟中国完全不一样。
我们提供服务的原则就是为公司收益保驾护航。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是做保障性的国家战略项目,像能源类的客户可能有其他的一些考虑,这种情况下就根据客户的需求去提供。
4.看到您的业务中有一项是“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公司及建立公司合规治理体系”,那么在您的心目中,一个公司想要走出国门,自身需要具备哪些最基本的要素呢?
了解当地所有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政治风险,还有社会环境风险。
“走出去”是以盈利为根本目的,实际底线是“活下来”。原来在做法务的时候,我们把公司内部的法律风险分为交易风险和合规风险,合规风险就是说触犯了这个红线公司就活不下去的风险。交易风险,就是能不能赚到钱的风险。所以公司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我觉得是最需要关注的。
5.您在很多国家做过法务工作,那么您是如何在一个陌生的法律环境下迅速了解当地的法律以及相关政策的?有没有什么秘诀可以分享?
首先我们国家政府,比如外交部、商务部会对大部分国家出一个投资报告,提供一些基础信息,现在又涌现出一批新的资料,比如全国律协也汇编了国别法律风险报告。第二就是要清楚客户的需求以及整个的业务链条,然后能够准确地识别各个业务的法律环节,去找到当地比较有能力的律师去沟通调研,同时提前沟通财务,研究要以怎么样的节奏进入市场。
叁 业余生活
1.在您到过的这么多城市中,哪里是最让您流连忘返的?
我觉得还是伦敦和巴黎,因为比较有历史底蕴,从历史眼光去看待它,就会想了解他很多的更迭过程。然后我们去参观这些城市的时候,一定会去的就是博物馆,看到它为什么一步一步变得强大,它的发展历程中哪些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2.我们都知道您有很多的涉外业务,一定常做“空中飞人”、经常倒时差,那么您在旅途中一般会选择哪些方式放松呢?
倒时差的话就落地无论多疲惫先不睡,到当地睡觉的时间再睡。放松的话,我觉得律师一定要有一个能放松的心态,我觉得这是一种能力,否则的话是不能胜任这个职业的,一个是自己也承受不了,客户也不放心把业务交给你。放松方式,可以选择当地景点、美食,包括逛博物馆,跟当地人交流,都很好。
3.在国外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饮食习惯特别不适应的?会不会有自己动手下厨的时候呢?
确实不太适应,我还是喜欢中国的这种饮食结构,比较健康。国外主要主要是炸的烤的或者生冷的。在国外一般都会有中国人聚集区,会有一些中国超市卖我们传统食材,我个人会逛超市下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