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青年律师的早餐
2016-06-154316中国律师业发展的三十年,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9年开始的恢复重建阶段,第二阶段是自1992年开始的快速发展阶段,金杜、君合都是在那个时期建立的。第一代律师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任务,而在第二个阶段,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律师业业全覆盖发展起来。进入下一个阶段,我认为中国律师将进入职业化的发展阶段。
虽然经过了三十年的建设,但中国律师的职业化程度远远不够,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从基础法学教育就不是职业化教育,不是以职业或执业为导向的教育,而是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所有法学院讲授的都是法学理论,而对于法律职业最重要的职业理念、职业规则、职业能力,却根本没有系统的培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从工作以后才开始的。毕业以后进入了法院、检察院,受的是与政府公务员一致的、政治化的训练与管理;而进入律师系统,受的更是一种毫无体系、人格分裂的职业训练。法学院的毕业生只有一脑子法律概念,等到工作以后再进行重组,上学获得的只是鸟类的各种器官,是鸡是鸭是事后组合的:当了法官、检察官,组合成的是鸡;当了律师,组成的是鸭。所以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对话,是鸡同鸭讲,根本不是一类,何谈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
第二、缺乏最基本的职业规则和职业伦理的训练,律师的职业意识极其淡薄。比如律师到底是什么?律师的社会角色和作用?律师能不能经商?怎么理解律师是自由职业者?为什么说律师是法律官员?如何理解律师是一个需要宣誓的职业?比如律师收费问题,行业普遍的对于计时收费的不懂、不接受。包括刚才提到的为什么律师事务所不能用公司制?很多在国外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们还在争论不休。原因在于本来应该在法学院系统学习的内容,根本没人讲,以至于干了十几年的律师也缺乏基本概念。
第三、专业程度远远不够,律师靠的仅仅是比普通老百姓多一点法律知识和经验。经常是靠忽悠当事人,甚至乘人之危赚钱,而不是靠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律师服务的价值普遍不高。我本人做了多年的贸仲的仲裁员,每年都会审两三个案件,可以说,我几乎没遇到过一个让我感觉到非常专业的律师,所以说当了仲裁员才知道律师的水平有多凹,才更体会法官为什么心理不平衡。
第四、过度商业化和跟风:这些年来,律师行业浮躁之气有增无减。一会儿WTO,一会儿互联网+,一会儿一带一路,一会儿跨界,一会儿颠覆,一会儿迭代… …请问大哥,能踏下心来干点正事儿吗?能把精力放在专业上吗?
第五、律师从来没有把自己作为职业人,而是作为生意人。英美法国家律师是特别强调律师职业的高傲,律师是羞于谈钱的。所以他们穿那么大的袍子,根本不接钱,当事人将钱悄悄放在袍子里,律师扬着头,装着没看见的样子。律师只专心做案子,律师是以赢得一个漂亮的案子为自豪,而不是以收了多少律师费而自豪。而我们的,是不是会为收了100万而没有干多少活而无比得意?我们的律师是一边搞营销,一边做案子,一边谈价钱,一边搞公关。这是极不专业、极不职业的表现。职业的律师根本不关心他收了多少钱,也根本不担心收多少钱,他只关心案子。他只说他一小时费率多少,到时候事务所将账单寄给当事人。我经常拿医生打比方,你见过做手术前和病人、家属谈价钱的医生吗?
最后,律师事务所的管理水平还不如歌舞厅。歌舞厅还讲究统一着装、标准化服务呢。而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连最基本的民营企业都比不上。任何一个民营企业都有人、财、物、产、供、销,律师事务所有吗?提成制、AA制,唯创收论,这种把胡萝卜挂在驴前头让驴往前走的管理,是律师事务所普遍的管理模式。
在这样一个乱象份仍的情况下,青年律师向哪个方向发展,基本取决于他进入什么样的律师事务所。进入一家正规的、公司化管理的事务所,可以发展得更专业和职业一些,但还远远不够;而进入一个出租柜台式的律师事务所,或者一个为了生存毫无规则意识的律师事务所,什么奇葩都会出现。
因此我说,未来十年、二十年,青年律师的早餐在哪里?在专业化、职业化。随着国家法治的完善,随着市场对于法律服务需求的要求不断提升,唯有让自己更加专业、更加职业,才有青年律师的发展前景。走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那里不仅有青年律师的早晨,还有午餐、晚餐,让那些不专业、不职业的律师干互联网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