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诺法谈|合规业务百问百答(一)
2021-01-071298题记
这个系列起名“百问百答”,不是因为正好已经有一百道问题和答案,把它贴出来,叫“百问百答”。而是因为就业务研习精进而言,能提出一个好问题、聪明的问题,胜过于给出一个好答案。最著名的事例之一:德国数学家D.希尔伯特1900年发表了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提出23道横跨现代数学大部分重要领域的问题,推动了整个20世纪的数学发展,史称“希尔伯特数学问题”。当然,区区小子岂敢自比前贤,“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所谓一百之数,也只是一个虚指,是努力的目标。希望能通过深入思考,让贡献出的答案更加有成色。
Q1:什么是合规?
A:学者教授可能是人群里最喜欢动不动就先下定义的人。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旨在探求合规的术语概念。如果要探求,大人先生们的学术论著,有关组织制定的国内或国际标准,合规的定义所在皆是,想搜集胪列,不是难事。而且抽象的定义可能也无助于区别酷似的概念,而追问合规从何而来,合规或合规管理跟以往的风控、内控、法律风险管理,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可能更有助于认识合规。
法律人看待问题的视角,往往囿于自己所赖以安身立命的法学理论功底、法律知识和法律实践。这是教义法学(对称是“社科法学”)教育体系培养下的人才通病。而我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恰恰需要跳出法律知识背景的群山,才能回答上面的追问。
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一书主张,实现目的的手段都可以定义为技术,包括基于物理现象的技术,也包括基于非物理现象的技术,例如货币体系、合同、法律条文、交响乐。技术和生物一样会进化,而且是组合式进化。之前的技术形式作为现在的原创技术的组分,现在的新技术成为来更新的技术的组分,慢慢从简单、粗糙的技术逐渐演进出复杂、精密的技术。技术的结构化、模块化、集成化、层级化特征,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技术就是一个工具箱。
基于这种理解,可以认为,合规其实就是一种1960年代最早诞生于美国的同时具有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技术。合规从美国传播到全球的过程,类似于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前身阿帕网在美国呱呱坠地,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过程。
如果从技术的本质看待合规,那么合规和风控、内控、法务、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就不再那么说不清道不明。
虽然合规和风控、内控、法务、风险管理相比,它们在次级层次上可能都在使用一些共通的传统的基本技术,比如风险识别、合同审查、尽职调查等,但合规已经是一套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案。
这就好比,美国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和中国的单口相声,形式上都是单人表演,也都有一些相似的抖包袱、抛梗技巧,但在技术思维和技术方案层面,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艺。看脱口秀大会的观众不会误会自己听的是相声大会,听相声大会的人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在看Stand-up Comedy。再以法律实务中的调查取证技术和尽职调查技术比较,历史上调查取证技术早已有之,而尽职调查则是随着商业的发展,在借鉴调查取证技术的基础上升级、重新整合出的新技术。根基、工具虽同,但尽职调查却不能再叫调查取证,就像人们不会把李诞的脱口秀大会叫作单口相声大会。
这种比较和类比的启示是什么?启示就是从事合规业务的人,要时刻意识到合规和其他法律技术的本质区别,是思维的区别、认识的区别,即使合规技术从传统的法律技术工具箱抽取、使用个别技术工具,也要在工具上和脑海里牢牢打上“合规”二字的钢印。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警惕“挂羊头卖狗肉”的偷懒耍滑。在对合规技术没学透学精时候,用合规的新瓶,卖风控、内控、法务、风险管理的旧酒,如此断不能有所长进,真正驾驭合规。
“欧洲之父”让·莫内曾言,先要有现代化的思想,才会有现代化的行动。
合规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