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即可通过手机访问网站并分享给朋友

×
EN

[海派] 李海波 收费高 因为打领带

2007-03-041998

金诺律师事务所,取“一诺千金”之意。1995年成立之时,只有3名律师,名不见经传。十年间,金诺赢得了像HONEYWELL、COCE COLA、OTIS、KFC、MOTOROLA、SIEMENS、中美史克、一汽夏利、滨海快速等著名企业的信赖,拥有了令人欣羡的优秀客户群体。如今拥有50多名律师的金诺不论是规模还是收入,均名列天津律师业的前茅。 

李海波,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金诺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开发区工商联合会副会长。他出自名校,进过机关,办过刊物,做过企业,最后还是回归到一个律师的身份,带领着50多位合伙人向全国业界一流水平进军。以为律师都是一板一眼公事公办的铁面形象,采访李海波这两个钟头中却发现,即使不提律师的身份,也可以聊得无穷无尽。 


最·爱 

最热衷的运动:羽毛球 

李海波喜欢运动,最擅长的当数羽毛球。问到羽毛球已经达到怎样的高水准时,他自豪地答道:“在我们所已经打入女子前三名了!”女子?!那男子呢?“男子嘛,没打过,我这水平他们不带玩。” 


最特别的喜好:收集徽标 

李海波的办公室不大,墙面上别满了这样的徽标,虽然没有多大的市场价值,但晃一看还真是壮观。他自大学时就爱上了这项收集工作,每到一处旅游,必然搜罗当地的旅游徽标,20年下来,堪称硕果累累。挂着的那只是一小部分,另外的都分门别类的裱进了框子里。借用开发区管委会张军主任的一句评价就是:“这么无聊的活动竟然也被他做得如此津津有味!” 


最崇拜的人:王石 

李海波的MSN头像就是这张照片。按说他已经过了追星的年龄,却依然毫不掩饰自己对王石的崇拜,“我非常感谢王石,是他的《道路与梦想》伴随我走过了2006年,伴随我完成了金诺一年的深化改革,度过了金诺‘变性’过程中的震荡与煎熬。所以,当王石出现在2006(第五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晚会上时,我挤上去和他合了个影。当时我兴奋得要命,可他却压根不知道身边这个合影的人是谁。” 


北大的烙印 

采访前收集李海波的信息时,他的北大经历就被我列为第一个打探目标。北大的魅力被人说得神乎其神,不知李海波在这熔炉里被锤炼成何等模样?“北大对我的影响太大了,那4年让我简直换了一个人。”一种叫做“情结”的东西在他的眼神里表露无遗,“刚进北大时,发现有那么多新鲜的领域、新鲜的知识,兴奋得不得了,学习的过程就好像在广阔的草原上扔炸弹,一颗一颗地扔,一大片一大片地占领未知领域。北大的学术氛围特浓,每天有听不完的讲座,美术、音乐、文学……看到的都是各领域内最优秀的人,听到的都是最权威的言论,接触的是最前沿的思想,你可以尽情吸收。” 

那4年的宝贵不但是资源的空前富足,思想也进入了空前的自由状态。“北大的反叛精神是有名的,思想是绝对自由的,当你知道得足够多时,就不再盲从了。我们读卢梭,读孟德斯鸠,于是知道了马克思的法律观点只是博大海洋中很小的一部分。包括老师讲课时,也会有很多挑战权威的观点,北大的特色就是思想独立和挑战权威。比如当领导命令要怎样做后,别的学生可能会想如何出色完成这个任务,而北大学生的第一反应却是‘为什么要这样?’接下来会提出‘为什么不那样?’几乎所有在北大熏陶过的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具备了这种反叛和挑战的特性,包括我,所以我最适合做现在这种自由职业。”李海波笑道。 


办报回忆 

1986年毕业时,李海波被分配到开发区管委会的律师事务所,读了整整4年法律的他,却开始对律师这个行当产生了腻烦。“我不是那种伶牙俐齿又外向的人,那时候觉得自己不适合做律师,而且读了那么多年的法律,有点烦了。” 

“1987年我们这些单身经常在一起畅想,想干一些有意义的事业,也想过摊煎饼馃子烤羊肉串赚钱。”李海波回忆道。不知是“北大出才子”的缘故,还是由于他一直对文化类的事情情有独钟,同事想办报纸的想法一提出来,他兴奋不已。领导批准后,两个根本不懂报纸的热血青年就立即投入到学习筹备工作中去了。“一起办报的赵志英当时善于编造故作激情的文章,我呢,有点在学校办黑板报的基础,而且庆幸的是,开发区是个只要你敢想就能干成的地方。不懂,我们就到《天津日报》农村版编辑部学习了两个星期。几个老编辑一边认真教我们怎么校稿、怎么画版;同时又说你们两个人想办报不可能,北京有个学院来学习,18个人,都没办起来。于是一边谦虚地学,一边暗中较劲:我就不信办不出来。”这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两个人的编辑部,照样可以办出一份像样的报纸来。1988年3月份,《开放报》如期出来了,每月一刊,后来增至一个月两刊。“赵志英任主编,我任副主编,底下没人。我们俩被称为‘《开放报》之父’和‘《开放报》之母’,但究竟谁是父谁是母,一直争论不休,学术界也始终没有定论。后来的人大概不想做我们的子孙,就把报名给改了。”从《开放报》改为《泰达时报》,又改为《滨海时报》,据说后来这《滨海时报》的原班人马又和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一起创办了现在的《北方经济时报》,李海波拿着他珍藏的“《滨海时报》终结版”说:“寻师问祖的话,这可是《北方经济时报》的曾爷爷呢!”


津ICP备05001301号
2024 © Winners Law Firm 金诺律师事务所